三十天時間,順利完成6700公里自駕遊
取車要取DISEL車, 要檢查後備呔同工具, 反光衣要,不要選BIO DISEL車
(youtube) Schloss Heidelberg, 69117 Heidelberg, Baden-Wurttemberg, Germany
雖然下著大雨卻一樣美麗浪漫的海德堡,很值得來看看,遠眺整個舊城區更是感動,逛完海德堡一定要去城區逛逛,非常多的特色小店,及美味餐廳,別忘了你也要在橋上照一張相喔!
城堡建在舊城東部的山上,規模相當大。因為此城堡曾經擴建過幾次,所以幾種建築風格混合在一起,沒有統一感,在中庭里看,因為沒有統一感,所以感覺有點煩雜。從露台上看到Necker河和老橋及後面的山,風景倒是非常和諧難忘。另外,別忘了看城堡地下放置着的巨大的酒桶。
老桥(Alte Brücke),正式名称为卡尔-特奥多桥(Karl-Theodor-Brücke),是德国海德堡内卡河上的一座桥梁,长200米,宽7米,它连接了海德堡老城与内卡河对岸的Neuenheim区。目前的老桥由卡尔·特奥多(Karl Theodor)兴建于1788年,已经是这个地点修建的第9座桥梁。如今,老桥是海德堡的著名景点之一。
老桥这个非正式名称,开始于1877年在其西面修建了内卡河上第二座桥梁,特奥多尔豪斯桥(Theodor-Heuss-Brücke)之后[1]桥南端的桥门自中世纪已经存在。
今天海德堡地区最初的桥梁建于古罗马时期,横跨内卡河的木桥[2]。罗马时代以后,海德堡近千年时期内没有桥梁。大约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内卡河上才再度建桥。这些桥梁寿命都不太长久:1288年、1308年、1340年、1400年、1470年,先后有5座桥被冰摧毁。[3]
1783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多雪,造成1784年春天灾难性的洪水,冲毁了老桥[4]。洪水过后,开始规划重建桥梁。1786年开始动工,1788年10月或11月完成。
老桥南侧的桥门是中世纪建筑,两侧为28米高的双塔
Germany .圣灵教堂是在海德堡, 德国最有名的教堂。.它矗立在不远处的海德堡城堡海德堡的老城中心市场的地方中间。.尖顶的教堂,屋顶上方的上升,占主导地位的乡镇
海德堡學生生活的愜意,曾被搬上舞台,就是「學生王子」。
然而,古時候(本世紀初),也有千金小組到海德堡求學。
不同於今日,當時的小姐們都有家僕或是女教母跟在身旁,以防無聊男子糾纏。
可是,懷春的少男少女們,總是會有一見鍾情的對象,於是在咖啡店裡,
閨女們就祕密傳遞這種「吻」巧克力給對方,表示自己的情意,既含蓄又不失禮節。
海德堡的學生,如今可以當街擁吻,再也不必靠傳巧克力了。
不過,傳統的巧克力店卻保留了下來,完全拒絕被新式的戀情觀給淘汰。
我認為,這更是一種浪漫。
第二天早上一早出發, 6:30AM_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5%95%E5%B0%BC%E9%BB%91
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鵝石城堡,是19世紀晚期的建築, 這座城堡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行宮之一。共有360個房間,其中只有14個房間依照設計完工,其他的346個房間則因為國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今天新天鵝堡和高天鵝堡)的所在地區,在中世紀建有四座古堡。到了19世紀,這些古堡已經是一片殘垣斷壁。其中一座稱為「前天鵝石城堡(舊天鵝堡)」,在1830年代由馬克西米利安二世(路德維希二世的父親)所下令建造的「高天鵝堡」取代。其西南方的另一座「女人石城堡」,已不復存在。剩下兩座稱為「前高天鵝堡和後高天鵝堡,阿爾卑斯山山脈近一千公尺高的山頂上
在1868年5月15日在給作曲家華格納的信中,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提到希望在前高地城堡的古堡廢墟上建造一座城堡,風格取自中世紀德國騎士城堡。路德維希建堡的啟發有幾個:一個是他父親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早期建堡計劃;另一個更重要的啟發則是他在1867年前往埃森納赫旅行中和弟弟奧托一世共同遊覽的瓦爾特堡。天鵝堡中的歌劇廳和騎士浴室)的設計就採用了瓦爾特堡的設計圖為藍本。此外路德維希還受到西班牙摩爾人建築風格的影響。
國王路德維希最後在他自己建築的新天鵝堡中的逗留是他在1886年6月9日被軟禁時。他在1886年6月13日於施坦貝爾格湖逝死時,新天鵝堡還沒有完工。在17年的建築時間裡,他只逗留過172天,那時候只有三分之一的房間是完工的。國王路德維希從未想讓新天鵝堡公諸於眾,在他看來寧願將此堡毀壞,也不能讓它失去其神秘魅力。但是在他死後六個星期,城堡對外開放,並在旺季(六月到八月)接待每天達5000人。為了保證通順的參觀路線,一些房間在此後完工。其中包括王位廳的帶有巴伐利亞動物世界圖案的馬賽克地板。此地板有2百萬塊的小馬賽克石組成,工程歷時兩年之久。
新天鵝堡奠基於1869年9月5日。從1869年至1873年新天鵝堡的大門部分的建築和內部裝飾完工。已便於路德維希臨時居住和監察建築的情況。1880年宮殿封頂慶典。1884年可以入住。國王的王位廳,餐廳,臥室,起居室,已經暖房。均設在城堡的第三層。為了方便建堡,城堡的第二層曾作為建築工人的臨時住所。路德維希的願望和需求隨著城堡的建築不斷的增長,王位廳取代了原先計劃中的工作室,客人的房間則由摩爾廳所取代。但是由於資金的不足而沒有實現 8.00 - 17.30
泊好車, 走一公里到市中心.
慕尼黑聖彼得大教堂
Rindermarkt 1, 80331 München, 德國
老彼得大教堂—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聖彼得大教堂有91米高,從下面走到56米高出的觀光走廊一共有306步階梯。上面的風景是很漂亮,不過就是走廊太窄了,當你在上面看風景的時候,會被其他人擠來擠去的。不過還是很值得走上去看看的。
注意:306步階梯聽起來好像不算多,但是還是要做好心裏準備哈,相信我,你的腿會有一種快走斷的感覺的。
開始的幾步樓梯有點不好找,因為很窄,不過當你走上那幾步之後,就變得比較寬敞了,如果上面有人要下來的話,可能會有點擠。上觀光走廊的門票是成人15塊,小孩3塊,那裡有個標誌說6歲以下的兒童是免費的,但是相信我,你絕對不會想要帶那麼小的小孩走那些樓梯的。學生有特價,只要10塊。收錢的那個人跟我說每個星期天可以免費上去。
我恰好遇到的一件很酷的事情是,星期六下午三點的時候,安息日的鐘聲敲響了。那真的好震撼,整個教堂都會跟着搖。教堂裏面是半音響系統,所以即使鐘聲敲響的時候你在教堂裏面,也不會對你的耳朵造成傷害。安息日敲鐘的這個傳統已經存在很長的時間了,如果你沒有見過的話,一定要去體驗一下。建議你下午2:30之前就要走到觀光走廊上,在上面看一會風景,快到三點的時候往下面走,要走快點,走到階梯中間的一個觀景窗邊,這樣你就可以看到放鐘的那間房間的樣子了。你肯定會覺得很震撼的,而且還可以看到鍾在動。鐘聲一響,你旁邊所有的東西都會跟着震動,包括你自己。才花15塊錢就可以看到這麼震撼的表演,你還要怎麼樣啊。
歷史:教堂是1379年開始修建的1386年正式建成,之後有又若干次的改建。雖然在二戰時期,教堂幾乎被完全摧毀了,但是50年代又把它重建好了。我曾經在一個地方讀到過:這個教堂是建在彼得堡上的,彼得堡是那個城市建立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是一群僧侶建立的。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的話,我建議你在網上好好的查一下這個教堂的資料,這個教堂真的有很悠久的歷史
Weinstraße 1, 80333 Munich, Bavaria, Germany
價位: NT$0 - NT$210
魔鬼的腳印傳說有許多版本
A 建築師Jurg von Halsbach,對魔鬼許諾建造一個從裡面無法看到一扇窗戶的教堂。因此,魔鬼幫助他建造了這座教堂。在教堂完工後,建築師帶魔鬼到教堂的中間,告訴魔鬼「在這裡你無法看見任何窗戶,但是所有經常在教堂禮拜的人都坐在一個擁有充足光線的區域」。於是魔鬼非常憤怒的跺腳,而他的腳印就在留在了石頭地板上,變成「魔鬼的腳印」。
B :有一天魔鬼存心來尋聖母瑪莉亞麻煩,但是他一進門就看到兩大排巨大的柱子,完全看不到窗戶,於是魔鬼大笑:「哪有教堂沒有窗戶的?」魔鬼放鬆心情,繼續往前走,卻被兩側窗戶射入的耀眼光線嚇到。魔鬼驚覺有詐,於是腳一跺,急急忙忙溜走了。
c :相傳建造教堂時,魔鬼知道這消息,非常生氣:「什麼!又要建一座新教堂了,決不能再建了。」於是他找到建築師,要求建築師必須按照它的要求蓋教堂:在魔鬼站立的地方不能讓他看到一扇窗戶(因為魔鬼不喜歡光明,他希望教堂內一片黑暗),否則就要奪走建築師的靈魂,這真讓建築師傷透了腦筋。,魔鬼在完工那一天來教堂驗收結果,他發現的確看不到任何一扇窗戶,可是教堂內卻非常明亮。原來聰明的建築師利用了高大的柱子擋住了魔鬼的的視線,教堂的兩側還是開了窗戶,讓整個教堂非常明亮,可是從魔鬼站的地方又看不到任何一扇窗戶。魔鬼生氣的跺腳離去,地上就留下了魔鬼的腳印。
有些遺憾的是,故事的完整性在一八五八年之後的一次重修中被破壞了。當時人們在重修的時候,將原來正前方沒有窗戶的地方重新開了一扇窗戶,幸虧在腳印右邊的牆上掛有一八五八年的照片,證實了當初正前方的確沒有窗戶,但教堂內光線還是很好。但到了一八七零年的照片上,正前方就多出了一扇窗戶。
聖母教堂用紅磚建造,建造工程持續了20年。其樣式屬於晚期哥德式風格,由於沒有太多的裝飾,而顯得十分莊重。這座教堂長109米,寬40米,雙塔高達99米,其中一座比另一座高12厘米。
教堂建於15世紀,但教堂的尖頂卻一直沒有竣工。直到50年後的16世紀,人們才決定完成此塔頂的建築。當時,歌德式的建築時代已被文藝複興風格時代代替。歌德式教堂免不了也被安上了當時時髦的圓頂,人們將其稱為「浪漫國家的」帽子,它的意思也就是「異國風味的」或者也可以說是「義大利風味的」。正是這種圓頂風格成為了以後巴伐利亞眾多教堂建築的典範。夏季時有電梯可直上塔頂,晴天時可以在這里眺望南面的阿爾卑斯山脈群峰和市區
半公里長的美食點, 2005 年開幕
可以第二天早上去_
慕尼黑王宫(Münchner Residenz)为昔日巴伐利亚君主的王宫,位于德国慕尼黑市中心。这座宫殿是德国最大的市内宫殿,目前向游客开放,展示其建筑、室内装饰和皇家收藏。
建筑群包括十个庭院和博物馆,有130个展室。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靠近马克斯-约瑟夫广场的国王殿(Königsbau)、朝向王宫大街的老宫殿(Alte Residenz),以及面临王宫花园的宴会厅(Festsaalbau)。二战后重建王宫,屈维利埃剧院(Cuvilliés Theatre)就设于宴会厅的一翼。王宫内的赫拉克勒斯厅(Herkulessaal)为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主要的表演場地
泊好車, 走一公里到市中心.
國王廣場(德語:Königsplatz)是德國慕尼黑的一個廣場,與卡洛林廣場一起,構成布林納街的一部分,是該市4條皇家大道之一。
國王廣場是根據路德維希一世的命令, 建造了多利安柱式的Propyläen(紀念奧托一世登基成為近代希臘開國君主)和愛奧尼亞柱式的古代雕塑展覽館。科林斯柱式的州立文物博物館由Georg Friedich Ziebland設計,在其後面有聖玻尼法修道院。
納粹德國時期,國王廣場成為納粹黨集會場所,東部建起2座光榮廟,安放1923年啤酒館政變中喪生的16名納粹遺體,這2座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都被摧毀。Paul Troost在廟旁建造的2座納粹黨建築至今尚存,1938年在其中一座建築內簽訂了慕尼黑協定。
今天,國王廣場附近區域形成藝術區,是慕尼黑美術館與博物館集中的區域。
慕尼黑地鐵設有國王廣場站。
Schwarze-Bären-Straße 7
93047 Regensburg, Deutschland +49 941 57973 |
![]() |
第一主教的教堂建在700左右,在現場現今大教堂,教區教堂Niedermünster(聖艾哈德墓)。大約739,聖 博尼選擇了區域的:比勒陀利亞門(北門古老的羅馬堡壘)主教的座椅,,網站的大教堂一直以來。大教堂在加洛林時代重建和擴大在11世紀初,約15米寬的耳堂,兩個塔樓和一個中庭。
在1156年至1172年的大廈被燒了兩次,也重建了從1273高的哥特式風格。三個新的大教堂合唱團,準備在1320中使用,而古老的大教堂在同一時間被拆毀。精心正門到西部在1385年至1415年完成,完成新大廈約1520最修道院始建於1514年至1538年。
沖天耳堂隧道及其他部門在17世紀的巴洛克風格進行了裝修。在1828年至1841年經歷了一個新的/哥特式大教堂的恢復由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的委託。巴洛克風格的壁畫被拆遷和沖天拆除,由四方肋拱頂被替換。塔和尖塔分別建於1859年至1869年。三年後,教堂終於完成後,耳堂的山牆和石塔(穿越)完成後,約有600多年的建設。
國營Dombauhütte(大教堂建設研討會)始建於1923年,持續監督,維護和恢復的大教堂。在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地穴陵墓和考古勘探的中心殿(部分曝光的前南方商場入口處的中庭一個前兆羅馬結構)進行。
大教堂在2000年恢復。
找一種 On top we learned and tasted the local wine, invented here and named "Mueller-Thurgau" red wine
記得離開德國入捷克前買路票 (在德捷邊境的加油站買高速公路卡)
pivovarske-muzeum 平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旅遊持續時間約50分鐘 , 記得拿厚衣服, 里面只有6度___
啤酒博物館將進入下一個的比爾森古蹟 - 在皮爾森歷史的地下找到入口。讓我們使schodeb迷宮般的酒窖和發現生活在城市之下。
冰箱
在旅遊開始在所謂的冰箱,這是用來儲存冰。冰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的的酒窖法律醞釀家 - 被提上更高的樓層酒窖和融水流入下部區域的spilek和酒窖冷卻。
迷宮式的走廊
地下設施均建有排屋後,立即成立城市建設的第一個,即從13日結束 世紀。地鐵系統在18出土的最後一部分 世紀。保持食物原本建酒窖。同樣重要的是啤酒生產中使用本地地鐵系統。在地窖法律釀造家啤酒發酵,成熟和庫存。
維爾斯和
水,或到Studnie和水井地下通道的另一個重要用途。原來,有很多的第360 在參觀期間,你會看到20口井和水庫。
地下部分設防系統
隨著時間的推移,酒窖,擴大和深化起源某處三層相互關聯的酒窖。地鐵系統已成為在戰爭,衝突和動盪的時代城市防禦體系的一部分。曾擔任地下隧道不僅作為一種安全存儲比爾森居民的食物和住所,但也被用作通信路由。
生活中世紀Pilseners的
由於考古發現的地下隧道,水井和水塘,在遊覽期間,了解中世紀比爾森市的居民的日常生活。你可以告訴你如何吃什麼樣的器皿和精美餐具或使用該工藝住。
水塔
比爾森上半年的16世紀歷史的水是一個重要的技術紀念碑,保存最完好的建築在全國同類。你可以看到從1847年的抽油機的遺體。你會看到水柱,驅動機器的入口隧道和ŗ 複製水車水機供電室。水塔是城堡的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因為它是連接到電路護城河壁。
旅遊和啤酒品酒結束
巡迴賽結束後返回的啤酒博物館。如果你18歲以上,你得到的啤酒之旅'EM年底,可以保持比爾森歷史悠久的地下參觀的紀念品,或者可以為0.2公升啤酒主神出鬼沒的餐館在Spilce中的交換,üSalzmannů或在酒館Parkánu中。
啤酒標誌題為pokuze時間遊客18歲以上,因為根據法律的保護,防止酗酒等成癮的第37/1989科爾。未滿18歲的青少年不提供酒精飲料。
禮品店
臨走的時候,一定不要錯過禮品店子裡的啤酒博物館,在那裡你可以為自己和自己的親人買禮物。
皮耳森啤酒工廠(Pilsner Urguell Brewery)
「皮爾森啤酒,是一種使用下層發酵法、淺色麥芽和苦味較重的啤酒花釀造的窖藏啤酒,麥汁濃度最高不超過12.5度。淺色麥芽使得皮爾森啤酒呈現出標誌的金黃色,被稱為”金色啤酒”。」(by維基百科)
啤酒廠的入口是裝飾宏偉的雙拱門,牌樓上刻的是皮耳森啤酒重新研發推出的歷史性日期:「西元1842年10月6日 」。這個啤酒廠很有趣,除了讓我們更瞭解啤酒的製造過程外,愈走愈冷,連平日生長溫帶的白種人都跟我們一樣摩擦雙臂,大家不禁有默契地相視而笑,最後走到儲酒槽,解說人員打開水龍頭從木桶內流出最新鮮的12度皮耳森啤酒,有大小杯自由選擇,想當然爾囉~哈哈!皮耳森因此加分不少。
Karlovy Vary KV 鎮
雖然自己被捷克的中古世紀建築所深深吸引著,
但這次來到捷克旅遊,有一個景點也是我非常想到訪的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位於伏爾他瓦河畔,布拉格新城區的「跳舞樓」,
它跳脫了歐洲復古的建築設計,與先前看到的建築相比,
跳舞樓在這邊顯得十分突兀。
↑這棟建築設計出自於美國藉建築師法蘭克蓋瑞,
蓋瑞有建築業的畢卡索之稱,
會把大樓蓋的像舞星一般,我想也只有他想得出來了。
布拉格跳舞樓也叫"弗萊德和金格之樓",
弗萊德和金格是當年美國紅極一時的踢踏舞明星,
跳舞樓的設計理念,就是把它設計的像一男一女在跳舞,
右邊的大樓是弗萊德,上面的圓頂就像他戴的紳士帽
至於左邊的那棟就是是金格(女),彎曲的建築曲線,
象徵金格的曼妙身影,至於在五層樓的那座陽台,
則像是弗萊德摟著女主角金格腰之手。
藝術這種東西果然是需要有想像力呢!
Hotel Remi
提示:
1、兑换捷克克朗,如果可以还是要准备一些硬币买车票
2、手机上安装一个捷克公交搭乘的帮辅助软件,这次行程在iphone里装了一个蛮有用,汽车轻轨地铁可以一起转接,还有路程时间,和百度地图里的功能类似,就是在使用时要联网需要花费数据流量,也可以在有免费WIFI的时候查询好截个屏备查。
3、拉杆箱一定要耐用,捷克的街区道路都是石板路面,拖拉杆箱要注意滑轮的状况,我们的箱子开始也多是拎,由于重量过重导致拉手被拎坏了,后面基本上都是拉着箱子走,轮子没坏,但是磨损也挺厉害的。
4、老城区和景区的餐厅挺贵的,还不如酒店餐厅来的实惠。
波希米亞人是用來指稱以前波希米亞王國的居民,這個王國目前位於捷克共和國境內。這個名字是源自於居住在這裡的凱爾特部落的拉丁名詞 Boii。今天,對於說捷克語的人來說,Bohemian 這個字常常是 Czech 這個字的同義字,只不過它使用的時機比較是在古老風格或和詩有關的脈絡下,這種用法尤其會帶有第二個涵義(請見下文)的影響。這也是為何他們會說自己是捷克人而非波希米亞人的原因。另外一個造成 Bohemian 這個字跳脫了日常用法的原因,是因為 Czech 這個字在1919年-1938年以及1945年-1993年受到官方的推廣,這是為了形塑一個統一的「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是將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與斯洛伐克合併之後所創造出來的概念。
bovska garden http://
Casus Direct Mail, a.s.
Karmelitská 373/25
Praha-Malá Strana
11800
ADDRESS: Vrtbovská zahradaKarmelitská 25
118 00 Praha 1 - Malá Strana
先開會 wedding photo Studio16
Prasna Vez-Mihulka
火藥塔(捷克語:Prašná brána)是捷克首都布拉格老城的一座哥德式城門,是該市的地標之一。
火藥塔修建於1475年,是布拉格的13座城門之一。最初興建時,它通過小橋連接皇宮。但是它尚未完工,在1485年,國王 Vladislav Jagellonský就將他的住處遷到了布拉格城堡。但是,火藥塔對於君主們仍然重要 - 直到1836年之前,他們都要通過此門前往聖維特主教座堂加冕。
隨著城市在老城牆之外的增長,火藥塔的重要性降低(除了君主加冕的罕見情況)。到了17世紀,它被用作火藥儲存設施,因此而得名。不幸的是,在1757年,布拉格被普魯士人佔領時,城門被嚴重焚毀。但是,到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城門終於恢復其昔日的輝煌。
火藥塔由建築師Matěj Rejsek設計,模仿了彼得帕爾萊勒為查理大橋老城橋塔所使用的設計。現在是舊城牆唯一倖存的城門
拍婚紗照, 決定明天行走路線
天文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天文钟面,代表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显示各种天文资料;“行走的使徒”,每小时显示使徒和其他移动雕塑;下部的日历盘代表月份。
天文鐘是一種機械式的星盤,在中世紀是一種天文學的設備。另外,也可以將布拉格天文鐘當成是一個原始的天象儀,顯示目前的宇宙狀態。
天文鐘的背景顯示出地球和天空,圍繞著它有4個主要的移動元件:黃道環、一個旋轉的外環、代表太陽標幟的圖示、代表月球標幟的圖示。
背景顯示的是地球和當地可見的天空。在中心的藍色圈就直接代表地球,以外的藍色部分代表地平線以上的天空部分,紅色和黑色的區域是在地平線以下的天空。在白天的時候,太陽位在藍色天空的部分,並以之做為背景;在夜晚它座落在黑色的部分。而在黃昏或黎明時,機械的太陽會被安置在紅色背景的部分。
在地平面的東面(左邊)部分,寫著aurora(拉丁文的黎明)和ortus(上升),在西側(右邊)的部分寫著occasus(日沒)和crepusculum(暮光)。
在較外緣藍色圈的金色羅馬數字顯示的是24小時的布拉格當地的時間,或是中歐時間。在日出和日沒之間的時間被金黃色的曲線分割成1/12不等的時間間隔,因此呈現的日夜長短在一年當中會隨著實際而變化。
黃道圈是以球極平面投影法以極點為基礎向赤道平面投影所呈現的結果。這在天文鐘的週期上是很常見的。
小的金色恆星顯示春分點的位置,並且可以從金色的羅馬數字讀出恆星時。
金色的太陽在黃道圈上運行,因此能顯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太陽被安置在金色並附有手指的一支手臂上,並以三種不同的方法一起顯示時間:
太陽語片面中心的距離顯示出日出與日落的時間
地址: Karlův most, 110 00 Praha-Praag, Czech Republic
老城桥塔 Old Town Bridge Tower
矗立在查理大桥老城区的边上,这座哥特式的尖头结构的建筑(建于1373年)的两侧是圣维特和查理五世的雕塑。它向游客开放,通过狭窄的阶梯,游客可以爬到塔顶,在塔顶可以鸟瞰到老城区、伏尔塔瓦河和城堡的秀美风景。这个塔是为了展示1621年12位新教首领执政后的光辉成就,这里同时还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最后冲刺地。
20世紀初,查理大橋的交通量急劇增長。1905年5月15日是馬車軌道通過該橋的最後一天,此後改為電車,1908年又加上了公共汽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老城橋塔入口處設置了路障。從1965年到1978年,各種科學和文化機構通力合作,對該橋進行了大修。橋墩的穩定性得到了保證,所有破損的石塊都換上了新石塊,瀝青路面被移除,此後查理大橋禁止所有的交通形式,使之變成了一座只允許步行通過的橋樑。修復工程花費5000萬克朗。
在1990年代,一些人開始批評該橋先前的重建工程,建議進行新的重建工程。當新千年開始時,大多數專家看來贊同先前的重建並非沒有瑕疵,但是質疑是否有必要更多的騷擾這座橋樑。但是,在災難性的2002年洪水之後(雖然只對橋樑造成較小的損害),還是決定對該橋的小城一側的兩個橋墩(8號和9號)進行修復和加固,這是1890年洪水之後僅有的未經過修理的橋墩。洪水加強了支持全面重建該橋者的聲音,2005年,橋墩的修理被認為是重建的第一階段,特別集中於新建一個 hydroisolation 系統保護橋樑。整個重建工程將在2007年到2010年之間,在不需要關閉橋樑的情況下逐步進行
出發前到WIFI開這個鵰像的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sandro1914/article?mid=613&sc=1
查理大桥是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市内,一座跨越伏尔塔瓦河的著名的历史桥梁。精确定位:它由查理四世始建于1357年,完成于15世纪初。直到1841年,作为跨越伏尔塔瓦河的唯一桥梁,查理大桥是联接老城与布拉格城堡及邻近地区最重要的通道,也使得布拉格成为东西欧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该桥最初称为“石桥”(Kamenný most)或“布拉格桥”(Pražský most),直到1870年才命名为“查理大桥”。
在夜间,查理大桥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地方。但是在日间,却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热闹的地点,无数的游客经过此桥,身旁是画家、商亭主人和其他商贩。
第一座座落於今日聖維特教堂的位置的教堂是一座早期羅馬式圓形建築,建於925年,由波希米亞公爵瓦茨拉夫一世建成。在1060年擴建為羅曼式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在原教堂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哥德式教堂,於20世紀初才修建完畢。20世紀教堂更換的彩色玻璃窗為阿爾豐斯·慕夏作品。
瓦茨拉夫選擇了聖維特做守護聖人的原因是他從亨利一世得到一件聖物 — 聖維特的手臂;也有可能是他想當地人較為容易改信基督教,故他選擇了名字較像斯拉夫人的聖人。漸漸,居住在布拉格城堡裏的基督徒人數增加,而異教徒人數減少,直到11世紀。
1060年,布拉格教區成立,斯皮季赫涅夫二世發現隨著信徒增加,原來的圓形建築太小,不能容納信眾,因此把它擴建為一座較大和較有代表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但是並未完全重建。大部分專家同意這是一個有3條通道的巴西利卡,有2個唱經樓和一對鐘樓與西耳堂連在一起。主教座堂的設計仿效神聖羅馬帝國的羅曼式建築,尤其是希爾德斯海姆修道院教堂和施派爾主教座堂。圓形建築的南部半圓屋頂被併入新教堂的東耳堂 因為有聖瓦茨拉夫墓,已經成為捷克諸侯們的主保聖人。主教官邸建在新教堂的南側,在12世紀中葉大為擴展。
今日的哥德式主教座堂創建於1344年11月21日,當布拉格教區升格為總教區時。其庇護人是主教座堂的參事會(由一名總本堂神父帶領)、總主教Arnost of Pardubice,最重要的是,波西米亞國王和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打算將新的主教座堂建成這樣一座教堂:皇帝加冕、皇家墓穴、收藏王國最珍貴的聖徒遺物,和主保聖人聖瓦茨拉夫最後安息的地方朝聖地。第一位建築師是一個法國人阿臘斯的馬蒂亞斯,召喚自阿維尼翁的教宗宮殿。馬蒂亞斯設計了總體布局,從根本上說,是法國哥德式的輸入:三個中殿的巴西利卡,有飛扶壁、短小的耳堂, 5個隔間的唱經樓和十邊形apse with ambulatory和輻射狀的小禮拜堂。但是在他生前只建成了唱經樓的東端部分:拱廊和 ambulatory。後期法國哥德的垂直修長,幾乎僵硬的比例 今天可以以此識別他的作品。
get back memory card from girl
(Zlata Ulicka)
黃金小巷絕對是參觀布拉格的人不會錯過的景點。
位在城堡區裏這一條小小巷道,總長不超過300公尺,從編號27到11 。
每一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樣貌。
顏色豐富,非常的可愛。
但賣的東西大約只有一半有自己的特色,其餘的就跟外面的差不多。
為什麼叫黃金小巷? 這種需要寫歷史典故的事不是我的拿手項目。
我只記得,在很久以前,有一批鍊金術士為了某種原因全躲這來。
所以才有這個名稱的。
話說捷克早在100多年前就出現一個九把刀的作家了!
【布拉格】卡夫卡博物館(Franz Kafka)~奧匈帝國的九把刀
「現代文學之父」卡夫卡 1883年7月3日出生於 奧匈帝國 布拉格
卡夫卡曾居住過黃金小巷的22號 ("鄉下醫生"等作品便是此時的創作!)
因為卡夫卡光環的加持~~
讓 黃金巷‧Zlata Ulicka (Golden Lane)
以及 聖維塔大教堂‧Chram svateho Vita (St. Vitus Cathedral)
並列為布拉格城堡區最經典的兩大景點!
整座城市被列入世界遺產,市區處處高塔林立,有百塔之城的美譽,市區保留無數歷史建築物, 各式時期(羅馬時期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現代主義…)建築, 另外教堂, 修道院, 皇宮城堡區, 查理士橋, 天文鐘, 廣場, 猶太墓園, 博物館,音樂廳, 藝廊,紀念館, 特色精品店….及各樣式繽紛色彩的房子. 大大小小的音樂會,木偶戲…等藝文活動, 另外美食,啤酒, 夜生活…….多彩繽紛,絕對叫你流連忘返. 布拉格絕對是你拜訪捷克的首選, 人生必遊的城市之一.
整座城市被列入世界遺產,市區處處高塔林立,有百塔之城的美譽,市區保留無數歷史建築物, 各式時期(羅馬時期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現代主義…)建築, 另外教堂, 修道院, 皇宮城堡區, 查理士橋, 天文鐘, 廣場, 猶太墓園, 博物館,音樂廳, 藝廊,紀念館, 特色精品店….及各樣式繽紛色彩的房子. 大大小小的音樂會,木偶戲…等藝文活動, 另外美食,啤酒, 夜生活…….多彩繽紛,絕對叫你流連忘返. 布拉格絕對是你拜訪捷克的首選, 人生必遊的城市之一.
Karlštejn 172 267 18 Karlštejn
卡尔施泰因城堡(德语:Burg Karlstein,意为卡尔石头城堡,捷克语:Hrad Karlštejn)是一座巨大的哥特式城堡,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波西米亚国王查理四世创建于 1348年。这座城堡是保管王权标记以及波西米亚加冕王冠,神圣的圣物和其他皇家财宝的地方。卡尔什特因城堡位于布拉格西南方30公里的卡尔什特因村上方,是捷克共和国最著名、游客最多的城堡之一。
这座城堡建立于1348年。建筑师是阿拉斯的马蒂亚斯,但是他1352年就已去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亲自监督建造工程和室内装饰。较少为人所知的是查理四世雇佣了巴勒斯坦工人完成剩下的工程。工程完成于20年后,位于大塔楼内的财宝的心脏 – 圣十字礼拜堂–祝圣于1365年。
胡斯战争爆发后,1421年,王权标记撤离,经过匈牙利运到纽伦堡。1422年,围攻城堡期间,胡斯派使用生物战手段攻击,Sigismund Korybut用投石机将死尸(但不是黑死病感染者)和2000担粪便投进城墙[1],显然是设法将传染病带给守城者。后来,波西米亚加冕王冠移到此处,收藏了大约2个世纪,只有少数中断。
这座城堡经历了数次重建:1480年改为后期哥特式,16世纪末改为文艺复兴式。1619年,三十年战争期间,加冕王冠和档案被带到布拉格,1620年这座城堡交给斐迪南二世。1648年被瑞典人征服后荒废。最后,在1887年到1889年,Josef Mocker重建了一座新哥特式建筑,即今日所见的模样。
附近的村庄建立于建造城堡期间,与城堡同名,直到胡斯战争期间改名 Buda ,18世纪更名 Budňany ,与 Poučník 合并,称为卡尔施泰因。附近还有一个同名的高尔夫俱乐部
記得離開捷克前入滿平油__
The Český Krumlov Castle
是一座興建於1240年的中世紀城堡
整個城堡於1989年為國家文化古蹟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14世紀開始被豪族收購,改建為古堡。
城堡區又可分為上下兩個部份,上城堡是皇宮,下城堡則是政治和軍事要地也是城堡區最古老的一部份
下城區最古老的部份
護城河上:左邊有聖母瑪莉亞塑像,右邊為聖若瑟塑像
第二庭院
原為皇室設計的小城堡與城堡高塔是第二廣場的主要建築
是古堡區內最早的建築
上城區的中古世紀拱門,通往第三、四庭院
拱橋上,可以看到伏爾塔瓦河河灣,和舊城區一片紅色屋瓦的房子
第三、四城堡庭院所組成的宮殿建築群
建於1253 年羅倫士堡城堡,是因當時人們嚮往南方富麗氣派和明亮色彩的建築風格,附近沒有義大利式的建築石料,狹窄舊城的空間發展有限
所以透過彩繪的牆飾結合空間透視美學,發展出以假亂真的驚人視覺效果
連接第四、第五城堡庭院的是文藝復興式沉穩色調的空中橋廊
方便皇宮貴族們行走, 兩邊各有站立的塑像
整個城堡有第1〜5共五個庭園,第四和第五中庭之間是一座橋廊
來到拱橋上,可以看到舊城區一片紅色屋瓦的房子
過了拱橋,繼續往城堡區最上面的城堡花園(噴水花園)
池上的藝術雕像
第五廣場有占地7公頃城堡花園
〔畫在牆上的日晷時鐘〕牆上的鐘是依一日陽光投射的陰影指向
那麼夜晚如何指向?... 怪不得没有夜的數字刻痕
原為皇室設計的小城堡與城堡高塔是第二廣場的主要建築
是古堡區內最早的建築,
舊城區經一道老舊的木橋通往城堡區,木橋一旁有著耶蘇受難雕像
連接第四、第五城堡庭院的是文藝復興式沉穩色調的空中橋廊
橋廊建築:上層是屋廊,中央是通道,下層是橋,是克魯洛夫地標之一
【奧地利維也納 感恩教堂 (Votivkirche) 維也納的雙塔教堂】
徐徐穿過佛洛伊德公園,看見擁有雙塔的哥德式感恩教堂,因為它的雙塔又被稱為雙塔教堂,就坐落在陽光燦爛處。話說一八五三年奧皇法蘭茲、約瑟夫在此處散步,差點被暗殺,幸而死裏逃生後,御弟為感念上帝恩澤,特別感謝聖母的眷顧,保佑皇兄大難不死,於是集資興建這座高達百米的感恩教堂,以誌不忘。
感恩教堂坐落在維也納環城大街旁,離維也納大學不遠。西元一八五三年,匈牙利裁縫 Janos Libényi 行刺散步到此的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皇帝,幸得有副官和一名屠夫的護駕,屠夫當機立斷制服了兇手,這位奧匈帝國皇帝得以安然無恙地躲過此劫。法蘭茲、約瑟夫為屠夫所救,此屠夫也就成了全奧地利唯一個殺豬出身的貴族。因為法蘭茲、約瑟夫大難不死,法蘭茲、約瑟夫的弟弟,後來成為墨西哥皇帝的費迪南‧馬克西米‧利昂大公爵,便開始籌資,造了這所感謝上帝恩典,拯救皇帝大難不死的教堂。一八七九年這座教堂落成,其風格用的是仿哥德式建築,從此環城大街旁又增添了一處壯麗景觀。
感恩教堂非常雄偉壯觀,整個建築高一百公尺,是皇權的象徵。當年教會力量與皇權力量鬥爭相當厲害,教會說市政廳的高度,絕對不能超過一百公尺的感恩教堂,所以皇權為了妥協,只好把市政廳建成了九十九公尺。聰明的維也納人在市政廳塔樓的尖頂上又加上了一尊高達三米四的《市政廳鐵人》,與教會權力抗衡。
地址:Rooseveltplatz, 1090 Wien.
维也纳市政厅是维也纳的一座宏伟建筑,维也纳市长和市议会的驻地。
维也纳市政厅为哥特式风格,设计者是施密特,修建于1872年到1883年。塔楼顶部的市政厅铁人(Rathausmann),是维也纳的标志之一。面对市政厅是一个大型公园,名为 市政厅公园(Rathauspark)。
维也纳市政厅内设有古老的'Wiener Rathauskeller'餐厅。传统的餐厅包括好几个巴洛克大厅,提供传统的维也纳美食。2000年完成整修重新开放的新巴洛克 Salon Ziehrer 和重新设计的Lanner-Lehar Hall,壁画和天顶画由德国视觉陷阱艺术家Rainer Maria Latzke创作[1]。
奥地利国会大厦(德语:Parlament 或 Hohes Haus,旧称Reichsratsgebäude),是奥地利国会两院的所在地。这座建筑座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内城区(第一区)的戒指路,靠近霍夫堡皇宫和正义宫。地理坐标:48°12′29″N16°21′29″E / 48.20806°N 16.35806°E
奥地利国会大厦兴建于1874年至1883年。负责建造的建筑师是特奥菲尔·冯·汉森男爵。他将这座建筑设计为希腊复兴式,包括了协调一致的几部分组成。他还负责室内装饰,如雕像,绘画,家具,吊灯等。该大厦最著名的特色之一是雅典娜雕像和喷泉,都成为维也纳知名的旅游景点。虽然国会大厦在二战期间严重受损,但是大部分已恢复了原貌。
奥地利国会大厦占地面积超过13500平方米,使之成为戒指路沿线最为庞大的建筑物之一。兴建这座建筑是为了容纳奥地利帝国议会的两院,奥匈帝国奥地利部分(内莱塔尼亚)的立法机关。今天,奥地利国会大厦是众议院(Nationalrat)和参议院(Bundesrat)的所在地。国会大厦有100多个房间,其中最重要的是众议院、参议院和原帝国下议院(Abgeordnetenhaus)。 这座建筑还设有图书馆、餐厅、酒吧和健身房。这是重要的国家典礼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奥地利总统宣誓就职仪式和每年10月26日国庆节发表国会演讲。国会有些办公室也设在附近的爱泼斯坦宫等处
記得先入 http://baike.baidu.com/view/98830.htm
史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市的标帜,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一九九七年,史蒂芬大教堂庆贺了它八百年诞辰的纪念。它那一百三十七米高的尖塔是继科隆大教堂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
莫札特生於西元 1756 年,莫札特出生於薩爾斯堡,父親是宮廷音樂家。莫札特年幼時即發揮獨特的天份,自莫札特六歲起,他的父親便帶著他從義大利開始,在歐洲各地嘗試演奏旅行。西元 1773 年起便居住於宮廷音樂館內,以便專心作曲。西元 1777 至 1779 年間,前往巴黎旅行,增長音樂見識並博取名聲,只可惜仍無法得到生活的保障和地位。西元 1781 年因與薩爾斯堡大主教產生磨擦,於是遷移至維也納。
到了維也納,先在韋伯的親戚家裡租屋,同時與房東的女兒康斯坦茨(Constanze,即韋伯的堂姊)戀愛,在莫札特父親的堅持反對下仍然結為連理。著名歌劇「後宮誘逃」就是在熱戀時完成,大獲成功,受到維也納人的贊賞。一年後,兒子出世,他們帶著初生的小嬰兒和剛完成的小調彌撒曲,一同前往薩爾斯堡,請求父親原諒,卻只得到父親和姊姊冷淡的招呼。
回程往維也納途中繞經林玆(Linz),此時突然靈感大發,立刻寫下一首優美的「林玆交響曲.遺憾的是,或許新生兒禁不起長途旅行的顛簸,回維也納不久便么折(後來共育六子,僅其中兩位存活)。事後,莫札特的父親可能為此心感愧疚,不久,終於拉下顏面,第一次前往維也納探訪兒子和媳婦。在莫札特家中,踫到當時奧地利最負盛名的海頓,海頓告訴他:「我發誓,令郎是我所知道,最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數月後,莫札特的父親返回薩爾斯堡,不久病逝,這是父子最後一次見面。
一七八三到一七八六的「維也納時期」,是莫札特重要的創作期。這段期間,他鑽研巴哈和韓德爾的音樂。他特別贊賞巴哈的「對位法」,甚至將巴哈鋼琴平均律中的賦格曲改編成絃樂協奏曲。除此之外,最大的收獲便是與海頓之間深厚的友誼。倆人同行,卻不相忌,彼此信任欣賞,莫札特並寫了六首絃樂四重奏獻給海頓,即著名的《海頓四重奏》。
當時的維也納,是全歐文化藝術重鎮,由於君主開明,人才輩出、百花爭鳴,可謂歐洲文化的黃金時期。這段期間莫札特完成了無數佳作,例如「費加洛的婚禮」、C小調彌撒曲、B大調鋼琴協奏曲,作品450,但也因此樹大招風,引起同儕嫉妒。
「費加洛的婚禮」、「魔笛」等名作都是在貧困及疲勞交迫下完成的,因此使他於 1791 年以 35 歲結束年輕的生命。下葬當天,由於天冷又下雨,送葬的人很少,所以沒人知道他埋葬的真正地點。。
ADD: A-1010 Wien, Domgasse 5
Lednice-Valtice Cultural Landscape | |
---|---|
Name a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 |
![]() | |
Country | Czech Republic |
Type | Cultural |
Criteria | i, ii, iv |
Reference | 763 |
UNESCO region |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
Inscription history | |
Inscription | 1996 (20th Session |
歡迎來到薩爾茨堡!
在這座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裡盡情地享受歷史和文化-音樂-體育-趣味和動感。
許多歷史建築,教堂,城堡和花園等等,在令人驚歎的阿爾卑斯山的美景環繞下的城堡,讓薩爾茨堡具有天賦的獨特的美感。
不是很多城市像薩爾茨堡這樣受巴羅克時代的強烈影響。眾多的這樣的教堂讓你成它為“德國的羅馬”。
世界教科文組織在1997年提名薩爾茨堡舊城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這裡的原居民要追溯到大約2500年前。理由是鹽,那時是很強大和昂貴的禮物,比金還要珍貴!這就是為什麼德語的城市名是鹽堡和主要河流稱為鹽河了。
水晶 項錬墜子 29元? OPEN: 9:30-19:00 (BOOK P.167)_
傳統手工藝品店, OPEN:9:00-18:00 (BOOK)
記得去 http://baike.baidu.com/view/647237.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8345.htm
ZTF 意大利很多城內地區, 都是禁區 (Zona a Traffico Limitato), 應該這樣說:「禁止非該城住戶的外來車入內」只要是駕駛入內已經可以在路上攔下來罰單, 更不用說是「泊車」, ROMA, MILANO, FIRENZE, SIENA都是其中一些在此限制的地方; 在FIRENZE, 這也是為什麼, 他們在火車站附近建了一個超大的地下停車場, 就是給外來車用的; 要自駕的朋友, 要注意啦 !!
所以說, 不要以為在意大利自駕, 是一件很自由自在的事,好似以上的同好, 一張罰單已經是EURO 106了 (還好現在EURO 不算太貴)
如果不明不白的, 在多個城市內駛內了ZTL區, 您的罰單就不只是一張了!!!!!
意大利人開車是有點CRAZY的, 可能他們大多覺得自己是賽車手...
不過現在已改善好多了, 在交通警大力打擊, 加上在公路裝了很多速度偵測器~
只要不是深夜, 其實是OK的~
以前我試過在VERONA開著200KM/H...
之後被人瘋狂超車還要被「粗口手勢」問候一番..
著名景点
記得去 http://baike.baidu.com/view/647237.htm
里阿爾托橋(義大利語:Ponte di Rialto)是義大利威尼斯3座橫跨大運河的橋樑之一,也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里阿爾托橋屬於文藝復興風格,也被稱為「白色巨象」,兩旁則是市場及餐廳。
第一座跨越大運河的橋梁是由Nicolò Barattieri於1181年設計的一座浮橋。這座橋被稱為錢幣橋,大概是因為造幣廠位在東面入口附近[2]。
位在東岸的里阿爾托市場後來逐漸發展,重要性的上升也讓浮橋的交通流量增加。因此,它在1255年被改建成木橋。這座橋擁有有兩段傾斜的橋面,並在橋中央的相連結,橋中央的部份可以移動,足以讓高大的船隻通過。位在橋樑附近的市場最終導致橋樑的名稱改變。在15世紀初,零售商店分別沿著橋樑的兩側設立。租金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這有助於維修橋樑。
木材建造的橋樑必須非常注重維護的工作。Bajamonte Tiepolo在1310年領導的革命曾燒毀這座橋的一部份。這座橋在1444年因為人群擠到橋上欣賞船支遊行而倒塌,並且在1524年再次倒塌。
以石橋來重建的想法首次在1503年被提出來。在些下來的數十年中,人們曾先後提出幾個不同計畫。
義大利政府在1551年要求設計師提出里奧托橋的重建計劃。幾位著名的建築師,例如桑索維諾(Jacopo Sansovino)、安德烈亞·帕拉弟奧及維尼奧拉(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都曾提出重建計畫,但所有的方案都包括幾個古典的橋拱設計,當局認為並不適合這座橋。甚至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被認為是橋樑設計師的人選。
目前橫跨大運河的單拱石橋里阿爾托橋是由安東尼·龐特(Antonio da Ponte)所設計的,完工於1591年。兩邊傾斜的橋身被引導到中央的門廊。因為這次橋樑工程被認為過於大膽,所以建築師文森諾斯卡莫齊(Vincenzo Scamozzi)預測它將會倒塌。里阿爾托橋後來成為威尼斯建築的代表之一。
今天,商店與攤位充斥里阿爾托橋的兩側,也讓這裡成為威尼斯一個主要的旅遊景點。
鼎鼎有名的黃金宮是用黃金砌成的屋子?沒錯,即使在今天這些貼在牆上的黃金已經被大水沖走了,而它精雕細琢的外觀是典型的威尼斯哥德式建築。1420年威尼斯的貴族孔塔里尼(Marion Contarini)興建這棟豪宅時,用了當時最昂貴的塗料,還加入了金箔使得外牆如同黃金般的耀眼奪目,但是多年來經過屢次的修改和整建,再加上大水的不斷侵蝕,黃金屋已經褪色不少。目前黃金屋已改成美術館,內部所收藏的多半是15世紀的雕塑及繪畫,其中以提香的畫最為傳神
连结着总督府和旁边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叹息桥,叹息桥是威尼斯的必访景点之一。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叹息桥是一座拱廊桥,架设在总督宫和监狱之间的小河上,享有盛誉。它建于1600年(另一资料:1603年)。因死囚被押赴刑场时经过这里,常常会发出叹息声而得名。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重罪犯被带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别人世,过去临刑死囚走向刑场时必须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死囚们只能透过小窗看看蓝天,想到家人在桥下的船上等候诀别,百感交集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之声——再向前走便要告别世间的一切了。
威尼斯当地有一个传说,日落时如果恋人们在叹息桥下的贡多拉上親吻对方,就将会得到天长地久的永恒爱情。这个传说使得叹息桥成为世界上最具浪漫色彩的桥之一。
这个传说在1979年的浪漫喜剧电影《情定日落桥》中得到了演绎,在影片中,住在巴黎的13岁美国女孩罗兰聪明而且富有,闲暇时光阅读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13岁的法国男孩丹尼尔同样聪明但是很穷,酷爱好莱坞电影,擅长喜欢利用自己的数学天赋来赌马。两个孩子相见后坠入情网,但是遭到罗兰母亲的极度反对和拆散,罗兰和丹尼尔最后决定私奔去威尼斯,“在日落时的叹息桥下接吻”,以求永不分离,于是这对小情人在老绅士朱赛的帮助下,不惜一切地要达成这个心愿。这部影片的主演是1948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获得者劳伦斯·奥利弗,导演是1973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获得者乔治·罗·希尔。
威尼斯长期是独立的水上共和国,政权由总督和议会共同掌握,兼有专制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特色。圣马可大教堂据说是因埋葬了耶稣门徒(使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大教堂,威尼斯随处可见这位显赫的圣马可。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67年在埃及殉难。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将出来,运回威尼斯,今天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从此,威尼斯到处是狮子。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一眼望去,总督宫上也少不了圣马可和他的狮子。
自建立起,经历了近250年,威尼斯美术学院放弃了其历史旧址,但却命运般的收集和保存了学院艺术品画廊遗产的完整性,其后威尼斯美术学院迁址到修复过的古建筑中,其中包括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专门设立的前医院。今天,威尼斯美术学院仍担负着在文化与艺术领域进行高水平教育与培养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威尼斯美术学院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使其应用性更强更偏重于实践,以学生的兴趣和个人需要为初衷因材施教。从2008年开始学院部分地开设了“新媒体”和影象技术(设计,电脑绘图,摄影,大众传媒等)实验性课程。威尼斯美术学院开设了三年制本科及两年制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有视觉与表演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室内装饰艺术,图形艺术,场景艺术与建筑,舞台设计 与编剧,舞台与服装,艺术新技术等等;研究生专业有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室内装饰艺术,图形艺术,装饰、艺术与公共空间艺术、艺术新技术等。 欲进入威尼斯美术学院学习,申请者必须持有相关学位证书,缴纳所需的注册费用到学校制定的银行账户。此外,部分学生还必须参加该校组织的入学考试。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421.htm
建筑特点
罗马生活
http://baike.baidu.com/view/47548.htm
纳沃纳广场是罗马最美丽的广场。无论时白天,还是晚上,它都是一块吸引游客的天然磁铁,同时也是人们花上个把小时让自己置身于众多咖啡馆之一,同时观赏过往人群的理想场所。广场的轮廓是一个宽阔的椭圆形,正好与阿戈纳利斯竞技场的形状相配—广场的名称就源于该竞技场—拥有30,000个座位的大型运动场,由图密善皇帝于公园86年建成。
http://baike.baidu.com/view/628681.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67373.htm
斗兽场由韦帕芗(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 Aurea)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烧毁。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野兽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 Cassius)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9000只牲畜。
http://baike.baidu.com/view/332015.htm
是意大利罗马市内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喷泉。喷泉位在三条街的交叉口,Trevi即是指此意。
相关传说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2045.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8286.htm
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罗
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1],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圆顶教堂。登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的雕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油画等。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
旅游指导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F%94%E8%90%A8%E6%96%9C%E5%A1%94
几个世纪以来,钟楼的倾斜问题始终吸引着好奇的游客、艺术家和学者,使得比萨斜塔世界闻名。
比萨斜塔为什么会倾斜,专家们曾为此争论不休。尤其是在14世纪,人们在两种论调中徘徊,比萨斜塔究竟是建造过程中无法预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积效应的结果,还是建筑师有意而为之。进入20世纪,随着对比萨斜塔越来越精确的测量、使用各种先进设备对地基土层进行的深入勘测,以及对历史档案的研究,一些事实逐渐浮出水面:比萨斜塔在最初的设计中本应是垂直的建筑,但是在建造初期就开始偏离了正确位置。
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萨斜塔下的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粘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这个结论是在对地基土层成份进行观测后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表明,钟楼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4]。
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比萨斜塔在几个世纪以来的倾斜是缓慢的,它和它地基下方的土层实际上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在建造的第一阶段第3层结束时,钟塔向北倾斜约0.25°,在第二阶段由于纠偏过度,1278年第7层完成时反而向南倾斜约0.6°,1360年建造顶层钟房时增加到1.6°。1817年,两位英国学者Cresy和Taylor用铅垂线测量倾斜,那时的结果是5°[5]。1550年Giorgio Vasari的勘测与1817年Cresy和Taylor的勘测之间相隔267年,倾斜仅增加了5厘米[6]。因此人们也没有对斜塔进行特意的维修。
然而1838年的一次工程导致了比萨斜塔突然加速倾斜,人们不得不采取紧急维护措施。当时建筑师Alessandro della Gherardesca在原本密封的斜塔地基周围进行了挖掘,以探究地基的形态,揭示圆柱柱础和地基台阶是否与设想的相同。这一行为使得斜塔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地基开始开裂,最严重的是发生了地下水涌入的现象。这次工程后的勘测结果表明倾斜加剧了20厘米,而此前267年的倾斜总和不过5厘米。
1838年的工程结束以后,比萨斜塔的加速倾斜又持续了几年,然后又趋于平稳,减少到每年倾斜约1毫米。
http://baike.baidu.com/view/22188.htm
旅游提示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410.htm
埃马努埃尔二世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最大的广场——威尼斯广场南面的卡皮托利诺山上。它是为纪念意大利开国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尔二世而于 1885 年开始由萨科尼工程师设计兴建的。整个建筑全部用乳白色大理石建造,造形雄伟,于 1911 年全部竣工。纪念碑上刻有 4 个巨型拉丁字,意为“祖国统一,人民自由”,这表示古老的意大利民族经过多少世纪的强盛和后来呈现的长期分割局面后,终于实现了统一,因此,埃马努埃尔二世纪念碑成为意大利独立和统一的象征。纪念碑前方有宽阔的石阶。进口处的大门两旁,各有高大的镀金铜像一尊,左像代表“思想”,右像代表“行动”,它体现了言与行、思想与实践的自然辩证关系。石阶前方还各有一座半卧人石像,石像下面是两个半圆形的喷泉石池,终年水流不息。据说,它们分别象征着意大利东西两岸的海洋,东泉代表“亚德里亚海”,为夸德雷利雕刻;西泉代表“第勒尼安海”,为贾乐里所作。进大门后,拾级而上,左右两边又各有两座大理石雕像,从左至右代表“毅力”、“和气”、“牺牲”和“正义”。在中央的石基高台上是埃马努埃尔二世的高大镀金骑马铜像,高与宽均为 12 米,是马卡尼亚尼的精心杰作。铜像后面有长达 72 米的雄伟长廊,用高 15 米的 16 根石柱建成。长廊中有高 5 米的意大利各大区的模型,壁上还刻有庆祝 1918 年 11 月 4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的浮雕。长廊两端的屋顶上,建有 4 匹铜马,它们分别拖着一辆象征胜利的、天使驾驭着的二轮马车,这就使整个建筑更显得巍峨壮观、气势雄伟。1921 年,为纪念在第一次大战期间牺牲的英雄,在纪念碑的基座下增建了无名英雄墓,将一名无名士兵的尸体放入其中,所以人们通常也称这座纪念碑为无名英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前有两支日夜长明的火炬,两旁有两个朝夕值勤的卫兵。卫兵背后有两个浮雕,左边是“工作第一的群众”,右边是“爱国至上的人民”。由于纪念碑与无名英雄墓皆为纪念意大利的独立与统一而建,故又称“祖国祭坛”。每年意大利国庆期间,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由意大利共和国总统亲自主持向无名英雄献花圈。
1.不上山,可以去遊湖-布里恩茲湖/土恩湖
2.上山,最有名的是上少女峰,若是要上少女峰幾乎也就花掉半天至一天的時間
上少女峰有2各方式:
A. Interlaken-->Lauterbrunnen(勞特布魯尼)-->Wengen(威根)-->Kleine Scheidegg(小夏戴克)-->Jungfraujoch(少女峰)
B. Interlaken-->Grindelwald-->(格林戴爾華德)-->Kleine Scheidegg(小夏戴克)-->Jungfraujoch(少女峰)
不然就是環狀的玩法: (先上Lauterbrunnen再由Grindelwald下山回到interlaken亦可)
Interlaken-->Grindelwald-->(格林戴爾華德)-->Kleine Scheidegg(小夏戴克)-->Jungfraujoch(少女峰)-->Kleine Scheidegg(小夏戴克)-->Wengen(威根)-->Lauterbrunnen(勞特布魯尼)-->Interlaken
Chillon Castle 主要景观:西庸城堡,拜伦的名篇《西庸的囚徒》让它闻名天下。相当实用的是,西庸城堡有中文的IPOD语音导览器,你可以租一个边游边听讲解。
结束城堡游后,可以沿湖畔小路散步回蒙特勒,再坐火车前往洛桑
超早出發先到INTERLAKEN 買票, 再去WATERFALL先回INTERLAKEN 上山___
因特拉肯—少女峰Jungfrau—米伦MURREN
期待好天气,艾格峰、僧侣峰和少女峰并排站在近在咫尺的地方是如此壮观。
主要景观:少女峰铁路、海拔3,454米的欧洲最高的火车站——少女峰火车站、海拔3,571米的斯芬克斯观景台、世界自然遗产阿莱奇冰川。
中午可以在少女峰观景台的餐厅吃午饭,菜肴很精致可口,价格不比山脚下的贵,但窗外的皑皑白雪和万年冰河却提醒着人们要珍惜这样的相遇。
下午,可以来一段愉快的下山徒步,既不累,又能够更好地从各个角度与雪山拍照留影。比较轻松的路线是Eigertrail的一段,从Eigergletscher到 Kleine Scheidegg,大约一个半小时,然后再继续坐火车下山。
从劳特布龙嫩下车,转搭缆车前往一个不通汽车的小山村——米伦住一晚。这里被称为最接近天堂的阿尔卑斯小村庄,是全程住得离雪山最近的地方。
蜜月酒店:Hotel Alpenruh,这是一幢三层楼高的木屋酒店,离雪朗峰缆车站只有几步路,在这种地方,不来顿烛光晚餐是说不过去的。
Interlaken Ost station find the parking station 5 CHF per day, where is the car park?
Parkhaus Lauterbrunnen
3822 Lauterbrunnen, Schweiz |
历史上也有一些浪漫主义诗人和自然爱好者曾来到位于劳特布龙嫩的施陶河瀑布一游,该瀑布是欧洲最高的自由下落瀑布之一。据说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写下《水上精灵之歌》的灵感就来自于这条壮观的瀑布。
劳特布龙嫩山谷的瀑布多达72条,施陶河 瀑布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奇观特吕默尔河瀑布距之只有几步之遥,瀑布直泻到山的内部,是世界上唯一的冰川瀑布,夏季可以穿过一条小径和一个岩石台地与之近距离接触。通过指示牌,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关于这些自然奇观的历史和科学信息
盧達本納( Lauterbrunnen )位於少女峰地區( Jungfraujoch )的西邊,是瑞士伯恩州( Bern )煙特勒根區(Interlaken)的一個小鎮
火车票价格:
往返+2等座位:204.4瑞士法郎
单程+2等座位:102.2瑞士法郎
(拥有Swiss Pass:7.5折优惠)
半价优惠卡和少年卡可在整个少女峰铁路网络中使用
相关费用问题可查看官网
少女峰(Jungfrau,4158米),是同名的山脈斷層中的最高峰。位於瑞士的境內,屬阿爾卑斯山脈部份。斷層中其餘兩峰為艾格峰(Eiger,3970米)及莫希峰(Mönch,4107米)。少女峰於1811年才首次由Meyer 兄弟征服。
少女峰鐵路(Jungfraubahn)電車採用Strub齒軌鐵路,全長約7公里,最大坡度高達25%,由瑞士鐵道工程師Adolf Guyer Zeller設計,於1896年動工,施工歷時長達16年,才於1912年通車。它有四分之三左右的路段是在冰河底下隧道岩壁裡通過,工程十分艱鉅。
因特拉肯(Interlaken)及盧達本納(Lauterbrunnen)為登少女峰必經之處,很多遊人多以此兩地為登山之基地。 火車從海拔2061公尺的Kleine Scheidegg站出發,這裡是遠望少女峰的重要景點之一,火車沿線可以看到艾格峰的冰河。當火車到了艾格山牆Eigerg Letcher這一站,海拔2320公尺,火車剛好正在三大名峰的正中央艾格峰下,火車停留一會兒就開進隧道裡,於堅固的花崗岩內的隧道長7公里,之後長達四分之三的路段都在山裡面。
火車在隧道裡停車。中途有兩個車站,一個是艾格石壁Eigerwand,另一個是海拔3160公尺高的冰海站Eismeer,兩個車站都會停留約五分鐘,在短暫的停車時刻,可以去觸摸隧道的裸岩石壁,體驗這段工程的艱辛。車站裡面有一大片玻璃觀景窗,看出去正是艾格峰冰河的遼闊視野,最令人驚嘆的冰海景觀。
火車終站為少女峰站Jungfraujoch,全歐洲海拔最高的火車站,海拔3454米。下車處有一塊「Top of Europe」的立牌,吸引許多人在此地拍照。
由Kleine Scheidegg站至少女峰站,旅程約需50分鐘,包括停留在艾格石壁Eigerwand和冰海站Eismeer。下坡回程只約需35分鐘。
登山鐵路的路程是環形,路線参考如下:
(登山)因特拉肯東站(Interlaken Ost) ↗ 盧達本納(Lauterbrunnen) ↗ 小靴德爾格(Kleine Scheidegg) ↗ 少女峰(Jungfraujoch) ↘ (下山)格林德瓦(Grindelwald) ↘ 茵特拉肯東站(Interlaken Ost)
一、 |
高度上升原則: |
二、 |
一般預防原則: |
三、 |
藥物預防: |
四、 |
其他: |
山嶽博物館(Alpines Museum):記錄了愛華德·威姆佩爾首次登上馬特洪峰山頂的經歷介紹,展示了群山微縮模型、以及關於攀登阿爾卑斯山的珍貴資料。
阿爾卑斯山博物館
博物館的二樓則有從策馬特地區收集而來的岩石標本展示,頂樓則有整個阿爾卑斯山脈的人民生活方式介紹,並且展出各種生活器具用品,這些展示的內容只要花3塊瑞士法朗就可以讓你對策馬特地區或者馬特洪峰,甚或整個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由來,以及文化有一基本的認識,相信在參觀過後,對遊覽策馬特時會有更深的體會。
阿爾卑斯山博物館的一樓展示有策馬特的發展歷史,以及馬特洪峰的形成過程,並且展示著許多具歷史意義的登山事蹟,以第一位攀登小馬特洪峰的登山家何瑞斯班耐迪克(Horace Benedict de Saussure)為肖像印製的20元瑞士法郎也展示在此樓層。
開放時間:夏季每天上午10點至12點,下午4點至6點。 冬季週一至週五为下午4:30至6:30 。冬季週一至週五為下午4:30至6:30
游览可以从日内瓦湖上坐船开始,首先看到的便是能喷射出140米高水花的喷泉,这是日内瓦的象征,也是当地人的骄傲
可以先問酒店LOCAL TOUR..
join local wine tour
费用:
常设展览:11 欧元;
拿破仑厅内的临时展览:12 欧元;
套票(常设展览及临时展览):15 欧元
门票:
教堂免费;
塔楼:成人8.5欧元; 优惠:5.5欧元;
11月1日-3月31日每个月第一个星期天免费。
免费
梅斯人口约28万,梅斯市的工业主要有电器制造、塑料制品、制鞋、家具、食品工业等。在梅斯市周围传统的钢铁工业、化学工业仍旧十分发达。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梅斯市及周围地区的机械工业、汽车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梅斯有闻名于世的法国最古老的剧场。它位于摩泽尔河的沙洲上,经常受到涨水的威胁,同时也刻下了它的悠久历史。建于旁边的普罗斯特坦教堂,在水边映出它的倒映,给人看到它绘画搬的英姿。建在市中心的圣-艾蒂安教堂(Cathedrale St-Etienne),是8世纪到16世纪建造起来的。教堂的一角有夏加尔做的彩绘玻璃,更增添了一份艳丽。德国占领时代建造的坚固的车站,也值得看一看。梅斯还是一座绿色的花园城市,曾获首届“欧洲鲜花城市”奖。该市被摩泽尔河分割成几个小岛,水流与城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景色优美。在梅斯电厂的协作下,梅斯市实施了一项非常有创意的计划,借助灯光凸显建筑遗产。13000多个照明灯随着黄昏的降临把城市装点得灯火辉煌。
白天在金色砖石的映衬下,这座城市光芒四射;在夜间,梅斯在13000支聚光灯下幻化出独特的魅力。
从摩泽尔河河堤新教堂在水中的倒影,到幽静的圣十字缓丘仰望圣赛格兰娜教堂的两只尖顶,从大教堂迷人的玻璃彩绘到壮观的帝国火车站——漫步在梅斯的夜晚,令人心醉神迷。
在梅斯的夜晚众多休闲聚会和美食场所等待着您来发现:米其林美食指南的星级餐厅,小餐馆,时尚咖啡馆,五花八门的学生酒吧,或是简单的吧台酒吧……都是梅斯生活艺术之旅上不可错过的停靠站。